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重要科學理論探索 霍金為你打開宇宙之鑰

重要科學理論探索 霍金為你打開宇宙之鑰

2012年8月8日 《信報》
吳雄 電視精讀

當今世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不久前宣布賭輸了100美元,賭贏他的是密芝根大學教授凱恩,霍金當年打賭上帝粒子並不存在,結果愛丁堡教授希格斯發現了它的存在。
上帝粒子的出現,有助重建人類對物質質量的概念,對了解宇宙有巨大幫助。然而,在上帝粒子出現之前,歷代科學家和物理學家也在摸索宇宙的奧秘,在《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宇宙之鑰》節目內,將回顧人類尋找宇宙之鑰的過程。

尋找宇宙之鑰始於三百五十年前的英國劍橋,時為黑死病橫行的1665年。有個小孩避過死神的追殺,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科學家牛頓。他最著名的疑問是為何萬物會掉在地上,結果這個簡單的問題改變了人類世界,他悟出宇宙結構深處有股力量,讓所有物質相互吸引,那就是重力;不只是地球上有重力,整個宇宙都有,其強度取決於兩個基本條件,物體的質量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牛頓為找出答案發明了全新的數學語言——微積分,今天全世界的科學家仍在運用它,他使後人得以預測所有事與物。

然後出場的是發明彩色照相術的英國科學家馬克斯威爾,他發現磁力和電力的關係對人類了解宇宙的貢獻更大。他發現磁力和電力其實是一體兩面,是一種能量波且同時具有電與磁的性質,他將這種波命名為電磁波。後來,他又意外發現電磁波的速度非常快,秒速為十八萬六千哩,和已確定的光速完全相同,於是得出驚人的結論,光也是電磁波。
馬克斯威爾為了建立電、磁和光的相互關聯,創出四組連續方程式,這堪稱科學史上居功至偉的發現,名為馬克斯威爾定律。這四組方程式支配範圍非常廣,從南北極舞動的極光、到驅動全球的現代電機通訊科技,現代世界幾乎每一台機器,從電腦、發電廠到洗衣機,都根據馬克斯威爾的發現來運作。

十九世紀初,輪到兩名美國物理學家有驚人發現,他們是邁克生和莫里,兩人研究馬克斯威爾的發現和所代表的涵義,也就是光以波的形式行進秒速為十八萬六千哩,他們推想就像水波是能量在水中行進所產生的波,而聲波是能量在空氣中前進所產生的波,因此光波一定也透過某個東西行進,他們把這東西稱為「光以太」。

驚世發現
邁克生和莫里提出宇宙,包含太陽和地球間的宇宙,全都充滿這種神奇的以太。他們相信陽光一定是經由以太來到地球的,而由於地球同樣圍繞太陽運轉,因此地球也一定在以太中運行。若真如此,這種移動就會造成所謂的以太風,以太風吹過地球的表面,邁克生和莫里認為這種以太風,在地球上偵測得到,因此設計一項實驗來測量。

然而,試驗證明他們是錯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以太,但他們起碼證明光是不需要介質的,而光速恆定不變的發現也很驚人。隨之上場的是愛因斯坦,他發現了光本質的深奧真相,也就是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提出彈性現實的理論,因為時間本身就有彈性,這種彈性在物理學上開啟了全新的概念,愛因斯坦繼續主張就像磁性、電力和光線一樣,時間和空間,都在他所謂的「時空」中彼此糾結,而這個時空也有彈性,時空的彎曲變形取決於重物的質量,好比恆星、行星,以及星系;但神奇的是這類變形也可解釋,牛頓多年前所發現的神祕作用力重力,就是時空扭曲的結果。

把這個發現運用在於宇宙探秘上,相當於巨大恆星或行星對時空產生的作用,時空會在星體四周產生扭曲,把物體拉向星體,因此物體才會因為重力墜落地球。愛因斯坦深入研究宇宙結構後看出其深奧的作用原理,在他解釋光速恆定十年後,又發現時空扭曲會產生重力,他的研究讓人類更接近解開宇宙奧秘的關鍵。然而,儘管愛因斯坦開始解開隱藏的宇宙機制,卻仍不完全瞭解其作用原理,他推論光的本質是超快的電磁波,在無垠的宇宙間快速行進,卻無法揭露這些電磁波的本質。

幸好,這項挑戰在1919年由一名德國理論家卡魯扎接棒,他受到愛因斯坦成功解釋重力的啟發,想確定相同的構想能否應用在電磁波和光上,光波是否為較複雜的時空扭曲結果,如同宇宙結構中的波紋。可惜卡魯扎的假想並未受到重視,因為物理學界出現新分支——量子力學。量子世界的怪異程度可用簡單的實驗展現:一束電子穿過兩道裂縫往一組偵測器射出,電子射中偵測器的區域應是裂縫正後方的兩條明亮區塊裏,但實質不然,偵測器不只有測得兩條線,而是很多條,這微小的電子似乎違反物理定律。

打個比喻,好比足球員準備射自由球,他會盡力讓球越過人牆,進而破網,而門將則盡力不讓他如願。但若應用次原子,也就是量子規則,萬物的作用原理就不相同,正因如此,物理學家開始擔憂足球不走可定義的單一路線,而是像電子一樣,任何路線都會選擇,這樣守門員根本毫無勝算,射進入球門後又回復單一實體。次原子世界的混亂與世界其他範疇的井然有序,確實讓物理學界極為困擾,幸好五十年代出現一名對理解隨機性與機率很有慧根的人,那就是費曼。

費曼的主張就如同輪盤上的球會遵守機遇法則一樣,電子也一樣,儘管我們無法肯定預測球會停在哪個號碼上,卻仍可計算出機率,機率正好是1/37,費曼利用機率推出奇特的規則,可算出特定量子事件可能的結果。

此後量子世界總算馴化,科學界也才免於分崩離析,費曼幫了物理學界一個大忙:發現量子世界可預測。這讓物理學家們得以重新挖掘宇宙之鑰,物理學界此時轉而探究微小世界中的狀態與無垠宇宙間的關連,做法是重新研究長期未受重視的德國物理學家卡魯扎的理論。

宇宙定位
物理學家們開始思考自然界中某些極微小的物質,原子內部世界裏的電子繞着由其他粒子組成的原子核轉,那些粒子稱為中子和質子,而中子和質子裏面還有更小的夸克,物理學界稱夸克的組成結構為「弦」,是更細微的時空扭曲物質,它們就像小提琴弦,可藉震動產生不同音符,每個次原子世界中的弦,也可藉震動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而就是這些極小粒子,賦予人類所處宇宙的形貌。以卡魯扎和愛因斯坦的構想為基礎,弦理論指出弦的震動,可對時空造成規模極小的輕微扭曲,不過是以10維空間的方式進行。

弦若往某一個方向震動,就會產生某種基本粒子,比如夸克,而若往另一個方向震動,則會產生微中子,這是另一種粒子。但關鍵來了,弦理論可能可以解釋這些粒子,為何能精準地以現有方式互動,如一首樂曲一樣和諧,這就是物理定律的起源,主宰宇宙萬物的定律。從黑洞的運動模式,到恆星的誕生與毀滅,即使是單純地一卷紙掉落地面,或是指北針的擺動,最簡單且最基本的作用力,都受弦理論的規則支配,目前弦理論共有幾種不同版本。
這些不同版本統稱為M理論,似乎沒人知道M的涵義為何,可能表示「主宰」、「奇蹟」、或「奧秘」,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儘管還沒有確切的結論,M理論已提出一項值得注意的預測,我們的宇宙並非世間唯一,還有更多的宇宙。從牛頓和馬克斯威爾以來,物理已有長足進步,這個時代可成為歷史轉捩點。霍金和同事一直在思索弦理論如何解釋人類在宇宙間的定位,弦理論提出的一項驚人預測是,宇宙的數量理應高達上兆個,也許宇宙的總數比已知宇宙間的恆星總數還多。

弦理論的弦就像弦樂四重奏演奏的音符一樣,弦每次震動,都會產生基本粒子和自然力,兩者結合後進一步生成宇宙萬物,當然四重奏可以用不同的震動音符來演奏不同的曲目。從數學的角度看,不同的旋律會產生不同的粒子和自然力,也就是不同的宇宙,再變又會產生另一個宇宙,就像旋律有無限可能一樣,因此人類的宇宙必定只是幾十億個宇宙的其中一個,我們無法看見,只是因為它們已超出人類宇宙的極限。每個宇宙都有各自的歷史和特性,有些因不穩定而又崩毀回復原狀,有些並未生成為恆星或行星,因此既陰暗又寒冷,有些則會膨脹,不斷生成類似我們的恆星和星系。

因此,宇宙之鑰似乎就是費曼提出M理論,它解開了宇宙背後的設計。《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宇宙之鑰》將於本周日晚上在Discovery頻道播出,讓觀眾了解宇宙的由來和人類的未來,也向協助我們尋找宇宙之鑰的科學家們致敬。

撰文:吳雄
walterng@hkej.com

---

首次接觸量子物理是閱讀曹天元的《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為從未讀過理科的在下,大半內容都看不懂,不停的問人、 查Wiki,十分艱辛才啃完,但自覺終於對物理的來龍去脈有個概念。後來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有了《上帝》的經驗,這次較順暢,也許是霍老刻意寫的淺白了一些,有很多概念並沒有講得很深入。現在進一步挑戰《The Grand Design — 大設計》,而且是英文版,希望不會拖得太久才完成。

More about 上帝擲骰子嗎 
More about The Grand Desig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