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霍金:The Grand Design

仍未啃完霍老此大作,但亦等不及要寫兩筆。

最初聽書名《The Grand Design》,中譯《大設計》,適逢其時霍老發表有關上帝的看法,以為本書以宇宙起源為「大設計」,卻原來其意不在此,「大設計」指的是物理理論(雖然有關宇宙起源也有一點涉及)。

(以下為在下對此書的理解,力所能及,非常大機會出錯)
自從牛頓以來,古典物理學一直完滿地解答了世間的運動法則;但後來量子世界的探索,卻發現古典物理學於量子世界無用武之地,量子世界有量子世界的法則 - 量子物理。但迄今科學仍未能很好的將兩者結合,折衷的做法是於微觀的量子世界就運用量子物理法則,而宏觀的世界則運用古典物理法則。

霍老所謂的「大設計」,正是期望將所有適用於整個世界的物理法則,綜合在一個大型理論系統之下,之所謂 M-theory - Mother,Master,等等的含義。雖然直至現時為止科學家對 M-theory 茫無頭緒,但亦了解到 M-theory 含有的一些特質。其中包括:M-theory 的世界一共有11維度。後來進一步理解到,我們現處世界共4維(長濶高+時間),其餘的維度我們之所以看不到,是因為其他宇宙「捲曲(Curled)」了,就像攝入了我們的宇宙的裂縫中,從平面上我們看不到。M-theory 中到底含有多少宇宙?根據霍老指,宇宙的數量有可能多達10^500之多,而且每一個宇宙都有各自的物理法則!引用霍老的說法:如果有人從宇宙大爆炸開始,以一毫秒認識一個宇宙的速度至今,應已認識了10^20 個。這可真的是「大設計」!

岔開一下,創造論的信徒通常其中一個支持創造論的論點是,宇宙的運行是如何精確,分毫不差才可孕育到生命,如果沒有上帝,偶然湊巧拼出生命的機會幾近不可能!聲明一下,在下基本上沒有偏向 - 人太渺小,根本不配判斷創造論或進行論何者為真。但以上可以說明,宇宙之大,根本大大超越人類的想像和認知,於宇宙的的尺度下,根本沒有「沒可能」,只要有1/10^500 的機會,我們都會在其中一個宇宙出現。而最重要的是,上帝的信徒為了說服科學的信徒,硬要用科學解釋上帝,這根本是謬誤。神的定義就是超越人類的理解而存在,上帝不必服從科學,或者更直截了當一點,上帝根本不是科學。上帝是要用靈性去感受,以信心維繫,信仰是恩賜;硬要用科學解釋,只能自打嘴巴。

19世紀科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對拿破崙講解他的物理學時說:「 我的假設不需要上帝。」他沒有說上帝存在或否,他是說「不需要」。事實上,很多科學家都確信上帝。但在科學理論中,加入上帝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人類作為如此精密的存在,如果必然有一個創造者的話,那麼創造人類的上帝必然是一個更高級、更精密的個體;然而,如果你看到一個電腦,而你確信這台電腦不會無故存在,必然有一個更高智慧的製造者,那麼你怎可以相信一個比這個電腦更複雜、更精密的製造者,可以無故誕生?因此如果說人類必然由上帝創造,那麼下一個問題必然是上帝如何存在?這無疑只是將問題更推高了一層,卻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而就實際而言,上帝存在與否,對科學理論的探索並沒有任何分別。

講到宇宙之起源,霍老提出,在量子實驗中科學家已發現,量子世界很可能不是只背負單一歷史。實際上,當宇宙重回大爆炸一刻,宇宙高度壓縮至只有量子的規模,時間甚至不存在 - 沒有開始亦沒有終結,就像一個球體,沒有所謂起點或終點。而爆炸後產生出多個宇宙,而我們正處於其中一個我們可以生存的宇宙當中....要探索宇宙起源,對人類實在太遙不可及!

More about The Grand Design

登月第一人:杭思朗 Neil Armstrong

登月第一人隕落 名留星空岩士唐病逝

2012年8月27日 《明報》

【明報專訊】「登月第一人」美國太空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又譯杭思朗)因心臟手術併發症不治,享壽82。1969年7月20日,他抬步踏上月球所講的名句「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傳頌遐邇。美國總統奧巴馬 昨稱讚他是「最偉大的美國英雄——不只是他在世的時代,而且是恆久永遠」。

文雅譯名杭思朗

在華人世界,Neil Armstrong最少有4個譯名。根據新華通訊社譯名室主編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Armstrong」音譯為阿姆斯特朗,常見於內地;台灣媒體常用阿姆斯壯,至於香港媒體更有杭思朗及岩士唐兩譯。

1969年美國登月後,中大 校外進修部和亞洲基金會、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曾合辦題為「登月新聞翻譯之商榷」的研討會,會上決定成立工作小組,編纂《登月專門術語詞彙》,《詞彙》把Neil Armstrong的譯名列出兩個,一是阿姆斯壯,一是杭思朗,是唯一有雙譯名的太空人。編序提到,由於「要顧及已經習用的情形,因此有些術語是有兩個翻譯的」。阿姆斯壯的普通話發音,較貼近英文發音,至於杭思朗這個文雅名字,相信應屬當年傳媒人「習用」。

明報記者

---
可能在下年輕,自細己經聽「岩士唐」,全不知有「杭思朗」此雅名,實在孤陋寡聞。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如何對釣魚台宣洩主權?

港人16年再登釣島 孤舟破日艦夾擊 14人被捕

2012年8月16日 《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保釣船「啟豐二號」衝破日本逾10艘艦艇夾擊和水炮「攻擊」,突圍抵達釣魚島,船上7人更成功登島,在島上揮舞五星紅旗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宣示中國主權,這是自1996年後港人再次登上釣魚島,也是繼2004年後再有華人再次登島。

日 本執法人員其後將啟豐二號一行包括兩名記者在內的14人,以「非法入境」罪名拘捕,並帶到沖繩那霸關押調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重申中國擁釣魚台主權的 立場,「要求日方確保14位中國公民的安全並立即無條件放人」,特首梁振英也罕有地召見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隈丸優次,要求日本放人,兩名入境處人員今凌晨已 出發到日本協助被捕的本港居民。

在啟豐二號昨午4時26分左右擱淺後,登島保釣人員之一楊匡接受訪問時激動地表示,未預計過能成功登島,形 容每個小節都有意外,所以真的很激動,因已經等了10多年。而船主羅堪就則形容是給日本一個下馬威,「說明他們派出多少船、包圍我們,我們也不害怕,船上 所有人都很感動」。
---

有時真的很不明白, 港人到釣魚台登岸,然後被拘捕,如何「宣示主權」?有甚麼值得感動?進入這片土地範圍就算是有主權?那麼當日越南船民來港,是否對港「宣示主權」?非法移民,是否也是「宣示主權」?
 
「主權」不是用口說說就是的,「主權」就是「作主的權力」。無論釣魚台是否「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領土」,從實際意義上,日本正正就是在「宣示主權」。人家在釣魚台插國旗,建燈塔,還派軍隊看守,還可以抓人,這不正是反映日本「作主的權力」?如果中国真的認為對釣魚台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那勞煩別常要平民當炮灰,做點實事,顯示一下真正的「主權」吧。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國民教育與黨化教育

進步教育無進步 國民教育問民心

2012年8月14日《信報》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一、不管是不是政治任務,此時此地,特區政府推動作為學校國民教育教學單元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都是政治不正確的;它對中國共產黨隱惡揚善以偏概全式的陳述,等於要向香港學生灌輸中共是永遠正確及無私為民的政黨,那與事實的落差實在太顯著。從宣傳角度看,由於中國憲法明文規定中共一黨專制,編撰這種在自由社會看來充滿偏見不符事實的「教材」,有其理據,卻非大多數港人所能認同;而在回歸十五年之後,國力如日中天意氣風發的祖國要在香港假落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增強學子(和港人)對國情的認識,理所當然,筆者絕不反對;但教材內容不可偏狹失實—對香港人(以至內地人)進行這種教育,長期而言,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這正是何以筆者要說貫徹如此內容的教材,是政治不正確的原因!

在距今整整八十年前的一九三二年六月五日,胡適主辦的《獨立評論》周刊(東京東豐書店六十年代翻印)第三期發表叔永(著名科學家、主張科學立國的任鴻雋〔一八八六—一九六一〕)的短論〈黨化教育可能的嗎?〉,顧題思文,本文是因為民國政府成立後推行「黨化教育」(黨當然是指國民黨),應否切實推行,「成為教育界一個重要問題」。作者認為「把黨的主義或主張,融合在教課中間,使他漸漸的浸灌到學生的腦筋裏去」,是絕對錯誤的做法,因為「教育的目的與黨的目的完全不同」,以教育的目的在培育「一個全人的發展」,黨的目的,「則在信徒的造成。」還有,「教育以人為本位的,黨是以組織為本位的……,設私人與組織的利益有衝突的時候,自然要犧牲私人的利益……。」叔永接着強調要教育學生有獨立自信的精神,而這與黨的立場(一切以黨意為依歸)背馳;要維護對黨的信仰,便不能有自由討論與研究,愚昧落伍是無可避免的結果。作者的結論是:「黨化與教育,是不能並立的,有了黨化,便沒了教育;反過來說,要有教育,先取消黨化。」
...
政府未全面考慮清楚並做好應變措施便推行《中國模式》的另一深遠後患是,在此科技時代,港人反對之聲可說即時傳遍內地網絡,影響可大可小—內地網民也許認為香港人的反對大有道理,可是,何以內地人數十年來卻要無條件接受不盡不實的「黨化教育」?在內地民眾與地方政府衝突日有所聞及官員貪腐新聞不絕如縷的現在,內地反對「黨化教育」的民情可能一發難以收拾!

全城反對推行愛國其實是黨化教育,不僅令新政府有無力感的窘態,還可能對內地民眾產生負面影響。這件事的教訓是,推動一項新政策,政府該事前做好全盤考慮。
---

為何「國民教育」會令人覺得會變成「黨化教育」?這可沿於「國」這個模糊不清的稱呼,特別是「中國」。一般而言,常人理解的「國」,就是在某個地域上行使管治權的團體,而地理上的「國」就是該團體的權力範圍。例如美國,就是在北美洲那片土地上管治的政權,現時是民主黨;如果共和黨上台,或其他黨派上台,那個美國仍然是美國。

有時「國」也可單指政權。例如「中國與美國貿易談判」,很明顯意思是「中國的政權」和「美國的政權」代表談判,而不是指那兩片土地。

地理上的中國,現時管治的政權是「中国共产党」。問題出在於,中国共产党立國時,為這個政權的權力範圍(「國」),取了一個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簡稱「中国」。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如(我是說假如,不要抓我)有一日中国共产党不再在這片土地上執政,那麼「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亦不存在。因此,在大陸的意識裡,「党」和「国」根本上是同一件事,「党」即是「国」。

根據現行制度下,香港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轄並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這點倒無可爭辯。但「中国」是否就是「中國」?對於一般人來說,「中國」是自五千年前,起源於黃河流域,一直繁衍至今的一個民族;中間經歷了多個朝代,但無論是「三國」、「漢」或「唐」,人們一律皆視為「中國」。很明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乃超越政權的,只要在這片土地上發展的文化,人們一般以「中國」視之;而我們一般認識的「中國文化」,實是自五千年前以來一路積累下來的那個中國的文化。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然是現代中國的政權,但其本身並不等同整個中國,最多只是其中一個朝代。就像美國,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我們仍然視該國家為「美國」。

矛盾點就在這裡產生。對香港人而言,多少都為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主要是華夏文化)感到自豪。 但經過100年的殖民地統治,香港己建立與中国大陸截然不同的文化。也許兩者源頭是一樣的,但現實是發展至今兩者已成為完全不同的支流。對香港人來講,要熱愛中國文化,一般無異議;就算是外藉人士,既於香港定居,須認識當地的文化亦不為過,正如美國人都須讀美國史一樣。但當有人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等同於「中國文化」,則很多人都會感不以為然。正如上面所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本質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而這個「党」的文化,和香港人一直思源的「中國文化」,甚至發展至今的「香港文化」根本上有天淵之別。是以「國民教育」,實是「国民教育」,亦即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對香港人來說,根本不能接受。

追本溯源,要認識自己的文化,要建立「國民」的認同感,首先是要慎終追遠,要認識這個文化是怎樣建立的。「中華文化」五千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僅60年。香港需要的是普及的「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化」教育,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的「中国模式」。

香港人幾時咁鍾意睇書?

誠品 x Mall x 商廈

2012年8月14日 《信報》

徐詠璇 琉璃火

商場保安說:「香港人幾時咁鍾意睇書?」

年輕人笑答:「香港人喜歡趁熱鬧、愛噱頭而已!」

一半一半。在香港,什麼都對了一半。

銅鑼灣今天只有誠品——大家都像被磁石吸引一樣,都要去朝聖,你幾時見過入商場要鐵馬欄杆排隊?書展以外,幾時要排隊入場買書?

上八樓的誠品,要迴旋經過多層商店,化妝品、時尚服飾,也有咖啡雪糕、貴價朱古力和精品芝士蛋糕。

香港人最擅長經營仍是Mall。天生的觸覺,本能地知道人潮、潮流、流動的亮點,再落後的地區也可以起死回生。

誠品所在地——即Hysan Place——前身是什麼,大家可能已遺忘。這兒曾是三越,許多年前與松板屋等打造了銅鑼灣這個小日本,但日本經濟低迷之後便奄奄一息,三樓好像還有潮江春,整棟大樓只在沉睡。

今天,誠品令它躍飛為地標,「希慎」之名緊隨誠品之後,而開幕頭幾天慕名而來的,七成是三十五歲或以下,立即令時代廣場那邊相對失色,有大熒幕甚至有公共空間的展覽也嫌舊潮了。

誠品是好品牌、好書店。香港寸金尺土,它的室內設計與空間運用,在銅鑼灣雖是三層共四萬呎,但仍不能充分發揮,少了點悠閑。打書釘應該由咖啡芳香烘托而不是十一樓美食廣場過分喧鬧的燒肉煎炒。阿原肥皂難免黯然失色。

不過,誠品的文案風流,已足以令港人驚艷。看書、追捧,連帶掀起的書人風書店風,crossover之後,又是另一個香港面貌。

希慎一邊車水馬龍,另一邊商廈仍是平靜的,據說還未全數租出。誠品效應,在商場這邊先拔頭籌,在商廈那塊會有什麼效果,拭目以待。
---

香港人是真的喜歡趁墟,但香港人又是否真的閱讀文化缺乏呢?其實又未必。走入香港任何一間書店 ,都會見到在打書釘的人群;人數至少比不受觀迎的時裝店多。即使有人批評香港人只會讀「實用性」的書藉,財經、減肥、旅遊,那又有何干呢?不一定要讀文史晢方可提昇至「閱讀」的層次,不應自我設限,只要是讀者能透過文字話作者交流思想,己為閱讀之真諦。取材為何,各取所需吧了。
---

港人愛上網 + 電子書,香港誠品能賺嗎?

Unwire.hk    
發表者: 串哥 於 八月 12, 2012 – 8:56 下午

實誠品創立的背後,已經虧本 16 年,為甚麼一門賠本的生意也要做下去呢? 背後還有幾名大股東支持呢?

因為老闆吳清友明白到,生命裡最重要的不是錢,而且跟其他股東有著同一個目標,希望看到真正的閱讀文化深入台灣的日常生活中。誠品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甚至是覺得賠錢,誠品也應該存在。因為一本好書,真的改變人生,對個人生命及社會有正面的影響,身負「使命感」。

在誠品賠本的日子裡,很多深明此道的誠品 Fans 們甚至主動不用優惠咭,想誠品能賺多點,守護這個絕佳的閱讀環境。幾位大股東本身已有門賺錢很不錯的生意,每年把賺回來的再注入誠品,所以不用太擔心誠品的前途,這幾年甚至是轉虧為盈。

誠品推動台灣閱讀文化,現在進駐香港,難道要為香港這片文化沙漠灌點水?這個筆者也不太肯定,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就算香港這邊要賠,也不輕易讓誠品「敗走」。

http://unwire.hk/2012/08/12/hk-eslite-2/column/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常飲黑咖啡的好處


常飲黑咖啡的好處

咖啡可能使你夜裏失眠,也可能使你血壓升高。但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咖啡研究所所長馬丁教授日前說,咖啡含有數百種有益健康的成分,可以抵抗肝受損、各種癌症、哮喘、心臟病和震顫性麻痹等。
他說,每天喝2—4杯咖啡是有益的。不喝咖啡的人比喝咖啡的人更有可能患這些疾病。近20年的研究證實,咖啡因是咖啡中的有效成分,它能啟動中樞神經系統,可用於製造長效鎮痛藥物,可以抵抗困倦、傷風感冒、哮喘和水腫。其副作用是容易上癮失眠、緊張和血壓升高。
研究表明,咖啡含有抗癡呆物質,這種物質能減少有害物對身體的影響,有助於防範一些疾病。科學家們說,當人體內氧與其他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 時,會形成盲目破壞細胞和身體組織的有害物質,這是心臟病、血管病、腫瘤、免疫機制衰退和神經衰弱的致病原因。美國咖啡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咖啡所含抗 癡呆症的物質比茶葉高4倍。在加強身體的防病機制中,營養發揮著主要作用,能抗癡呆症的物質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C、大豆中的胡蘿蔔素、紅葡萄酒、某些調 味料、水果、洋蔥和橄欖等。經過烘焙的咖啡豆抗癡呆性更強,脫去咖啡因的咖啡中這種物質也不會減弱或遭到破壞。
同時,專家指出,清晨起床後喝一杯咖啡可醒腦,白天工作時輕呷一口咖啡可提神。所以,此時的咖啡可稍濃。而餐後或晚間飲咖啡以略清淡為宜。 咖啡是公認的健康飲品,但喝咖啡應掌握一定的時間,要適時適度。咖啡或茶不適宜餐中伴飲,應在餐後飲用。喝咖啡時,不管冷熱都應喝一些白開水。這樣做一是 可以去除口腔異味,以便更好的品味;二是由於咖啡有利尿功能,多喝白水,可提高排尿量,保護腎功能,同時也不用擔心喝咖啡會“上火”。
黑咖啡歷來被稱為“健康使者”,它對健康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1、提神醒腦:咖啡因刺激中樞神經,可使頭腦較為清醒,思考能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2、強筋骨、利腰膝:咖啡因能使肌肉自由收縮,可提高運動功能。
3、開胃消食:咖啡因刺激胃腸分泌胃酸,可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防止胃下垂,還有快速通便作用。
4、利尿除濕:咖啡因可促進腎臟機能,排出體內多餘的鈉離子,提高排尿量,改善腹脹水腫。
5、活血化瘀:咖啡所含的亞油酸,有溶血及阻止血栓形成、增強血管收縮、緩解偏頭痛、降低中風機率等作用。
6、平肺定喘:咖啡因會抑制副交感神經,減少氣喘病的發作。
7、 燥濕除臭:咖啡因內含單寧,對味道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如果你的居室剛剛裝修過,在室內煮上一壺咖啡,異味會很快去除。
8、喝咖啡可護肝,解酒。
9、咖啡可減肥:喝咖啡瘦身的最佳時間是午飯後30分鐘至1個小時內及下班前,品嘗一杯濃郁的不加糖的黑咖啡,並配合步行,可促進脂肪燃燒。
10、黑咖啡可有效改善低血壓。
11、黑咖啡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防癌、抗衰老。

Source: http://104coffee.com/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重要科學理論探索 霍金為你打開宇宙之鑰

重要科學理論探索 霍金為你打開宇宙之鑰

2012年8月8日 《信報》
吳雄 電視精讀

當今世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不久前宣布賭輸了100美元,賭贏他的是密芝根大學教授凱恩,霍金當年打賭上帝粒子並不存在,結果愛丁堡教授希格斯發現了它的存在。
上帝粒子的出現,有助重建人類對物質質量的概念,對了解宇宙有巨大幫助。然而,在上帝粒子出現之前,歷代科學家和物理學家也在摸索宇宙的奧秘,在《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宇宙之鑰》節目內,將回顧人類尋找宇宙之鑰的過程。

尋找宇宙之鑰始於三百五十年前的英國劍橋,時為黑死病橫行的1665年。有個小孩避過死神的追殺,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科學家牛頓。他最著名的疑問是為何萬物會掉在地上,結果這個簡單的問題改變了人類世界,他悟出宇宙結構深處有股力量,讓所有物質相互吸引,那就是重力;不只是地球上有重力,整個宇宙都有,其強度取決於兩個基本條件,物體的質量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牛頓為找出答案發明了全新的數學語言——微積分,今天全世界的科學家仍在運用它,他使後人得以預測所有事與物。

然後出場的是發明彩色照相術的英國科學家馬克斯威爾,他發現磁力和電力的關係對人類了解宇宙的貢獻更大。他發現磁力和電力其實是一體兩面,是一種能量波且同時具有電與磁的性質,他將這種波命名為電磁波。後來,他又意外發現電磁波的速度非常快,秒速為十八萬六千哩,和已確定的光速完全相同,於是得出驚人的結論,光也是電磁波。
馬克斯威爾為了建立電、磁和光的相互關聯,創出四組連續方程式,這堪稱科學史上居功至偉的發現,名為馬克斯威爾定律。這四組方程式支配範圍非常廣,從南北極舞動的極光、到驅動全球的現代電機通訊科技,現代世界幾乎每一台機器,從電腦、發電廠到洗衣機,都根據馬克斯威爾的發現來運作。

十九世紀初,輪到兩名美國物理學家有驚人發現,他們是邁克生和莫里,兩人研究馬克斯威爾的發現和所代表的涵義,也就是光以波的形式行進秒速為十八萬六千哩,他們推想就像水波是能量在水中行進所產生的波,而聲波是能量在空氣中前進所產生的波,因此光波一定也透過某個東西行進,他們把這東西稱為「光以太」。

驚世發現
邁克生和莫里提出宇宙,包含太陽和地球間的宇宙,全都充滿這種神奇的以太。他們相信陽光一定是經由以太來到地球的,而由於地球同樣圍繞太陽運轉,因此地球也一定在以太中運行。若真如此,這種移動就會造成所謂的以太風,以太風吹過地球的表面,邁克生和莫里認為這種以太風,在地球上偵測得到,因此設計一項實驗來測量。

然而,試驗證明他們是錯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以太,但他們起碼證明光是不需要介質的,而光速恆定不變的發現也很驚人。隨之上場的是愛因斯坦,他發現了光本質的深奧真相,也就是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提出彈性現實的理論,因為時間本身就有彈性,這種彈性在物理學上開啟了全新的概念,愛因斯坦繼續主張就像磁性、電力和光線一樣,時間和空間,都在他所謂的「時空」中彼此糾結,而這個時空也有彈性,時空的彎曲變形取決於重物的質量,好比恆星、行星,以及星系;但神奇的是這類變形也可解釋,牛頓多年前所發現的神祕作用力重力,就是時空扭曲的結果。

把這個發現運用在於宇宙探秘上,相當於巨大恆星或行星對時空產生的作用,時空會在星體四周產生扭曲,把物體拉向星體,因此物體才會因為重力墜落地球。愛因斯坦深入研究宇宙結構後看出其深奧的作用原理,在他解釋光速恆定十年後,又發現時空扭曲會產生重力,他的研究讓人類更接近解開宇宙奧秘的關鍵。然而,儘管愛因斯坦開始解開隱藏的宇宙機制,卻仍不完全瞭解其作用原理,他推論光的本質是超快的電磁波,在無垠的宇宙間快速行進,卻無法揭露這些電磁波的本質。

幸好,這項挑戰在1919年由一名德國理論家卡魯扎接棒,他受到愛因斯坦成功解釋重力的啟發,想確定相同的構想能否應用在電磁波和光上,光波是否為較複雜的時空扭曲結果,如同宇宙結構中的波紋。可惜卡魯扎的假想並未受到重視,因為物理學界出現新分支——量子力學。量子世界的怪異程度可用簡單的實驗展現:一束電子穿過兩道裂縫往一組偵測器射出,電子射中偵測器的區域應是裂縫正後方的兩條明亮區塊裏,但實質不然,偵測器不只有測得兩條線,而是很多條,這微小的電子似乎違反物理定律。

打個比喻,好比足球員準備射自由球,他會盡力讓球越過人牆,進而破網,而門將則盡力不讓他如願。但若應用次原子,也就是量子規則,萬物的作用原理就不相同,正因如此,物理學家開始擔憂足球不走可定義的單一路線,而是像電子一樣,任何路線都會選擇,這樣守門員根本毫無勝算,射進入球門後又回復單一實體。次原子世界的混亂與世界其他範疇的井然有序,確實讓物理學界極為困擾,幸好五十年代出現一名對理解隨機性與機率很有慧根的人,那就是費曼。

費曼的主張就如同輪盤上的球會遵守機遇法則一樣,電子也一樣,儘管我們無法肯定預測球會停在哪個號碼上,卻仍可計算出機率,機率正好是1/37,費曼利用機率推出奇特的規則,可算出特定量子事件可能的結果。

此後量子世界總算馴化,科學界也才免於分崩離析,費曼幫了物理學界一個大忙:發現量子世界可預測。這讓物理學家們得以重新挖掘宇宙之鑰,物理學界此時轉而探究微小世界中的狀態與無垠宇宙間的關連,做法是重新研究長期未受重視的德國物理學家卡魯扎的理論。

宇宙定位
物理學家們開始思考自然界中某些極微小的物質,原子內部世界裏的電子繞着由其他粒子組成的原子核轉,那些粒子稱為中子和質子,而中子和質子裏面還有更小的夸克,物理學界稱夸克的組成結構為「弦」,是更細微的時空扭曲物質,它們就像小提琴弦,可藉震動產生不同音符,每個次原子世界中的弦,也可藉震動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而就是這些極小粒子,賦予人類所處宇宙的形貌。以卡魯扎和愛因斯坦的構想為基礎,弦理論指出弦的震動,可對時空造成規模極小的輕微扭曲,不過是以10維空間的方式進行。

弦若往某一個方向震動,就會產生某種基本粒子,比如夸克,而若往另一個方向震動,則會產生微中子,這是另一種粒子。但關鍵來了,弦理論可能可以解釋這些粒子,為何能精準地以現有方式互動,如一首樂曲一樣和諧,這就是物理定律的起源,主宰宇宙萬物的定律。從黑洞的運動模式,到恆星的誕生與毀滅,即使是單純地一卷紙掉落地面,或是指北針的擺動,最簡單且最基本的作用力,都受弦理論的規則支配,目前弦理論共有幾種不同版本。
這些不同版本統稱為M理論,似乎沒人知道M的涵義為何,可能表示「主宰」、「奇蹟」、或「奧秘」,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儘管還沒有確切的結論,M理論已提出一項值得注意的預測,我們的宇宙並非世間唯一,還有更多的宇宙。從牛頓和馬克斯威爾以來,物理已有長足進步,這個時代可成為歷史轉捩點。霍金和同事一直在思索弦理論如何解釋人類在宇宙間的定位,弦理論提出的一項驚人預測是,宇宙的數量理應高達上兆個,也許宇宙的總數比已知宇宙間的恆星總數還多。

弦理論的弦就像弦樂四重奏演奏的音符一樣,弦每次震動,都會產生基本粒子和自然力,兩者結合後進一步生成宇宙萬物,當然四重奏可以用不同的震動音符來演奏不同的曲目。從數學的角度看,不同的旋律會產生不同的粒子和自然力,也就是不同的宇宙,再變又會產生另一個宇宙,就像旋律有無限可能一樣,因此人類的宇宙必定只是幾十億個宇宙的其中一個,我們無法看見,只是因為它們已超出人類宇宙的極限。每個宇宙都有各自的歷史和特性,有些因不穩定而又崩毀回復原狀,有些並未生成為恆星或行星,因此既陰暗又寒冷,有些則會膨脹,不斷生成類似我們的恆星和星系。

因此,宇宙之鑰似乎就是費曼提出M理論,它解開了宇宙背後的設計。《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宇宙之鑰》將於本周日晚上在Discovery頻道播出,讓觀眾了解宇宙的由來和人類的未來,也向協助我們尋找宇宙之鑰的科學家們致敬。

撰文:吳雄
walterng@hkej.com

---

首次接觸量子物理是閱讀曹天元的《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為從未讀過理科的在下,大半內容都看不懂,不停的問人、 查Wiki,十分艱辛才啃完,但自覺終於對物理的來龍去脈有個概念。後來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有了《上帝》的經驗,這次較順暢,也許是霍老刻意寫的淺白了一些,有很多概念並沒有講得很深入。現在進一步挑戰《The Grand Design — 大設計》,而且是英文版,希望不會拖得太久才完成。

More about 上帝擲骰子嗎 
More about The Grand Design

公園仔:香港權貴興衰史

香港權貴興衰史

2012年8月9日《信報》
公園仔 香港仔部落
由徐承恩、伍子豐及易汶健合著的《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終於趕及在早前的香港書展付梓出版,現已移師各大書店發售。我對這本以社會網絡研究為基礎的新書特別有感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寫作,卻見證着此書由構想直至問世。
無可否認,香港是個自由度非常高的社會,但民主卻從來沒有真正得到體現。過去在殖民地時代,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由政府委任,洋行大班和華人鄉紳等上流精英被吸納入局。九七前夕彭定康推政改方案,香港有過一陣曇花一現的民選議會,但特區的立法會卻沒有直通車。中方所設的臨時立法會令一切推倒重來。此後香港的民主步伐以龜速前行(假如還不算開倒車的話),功能組別加上分組點票成了扼殺民意的緊箍咒。直到今年的立法會,由普選產生的代議士仍只能僅佔立法會的半數,民主成分根本沒有寸進。
精英等於權貴?
沒有民主的香港,利益自然向權貴傾斜。《精英惡鬥》所說的「精英」譯自elite一詞,所指並非擁有獨特才華的優秀分子。若以日常用語來說,「權貴」可能更為貼切。
此書所作的權貴研究,最初是從我的網誌上幾篇轉載文章中得到啟發。話說在四年前,友人何榮宗博士在城市大學做了一個精英網絡的社會科學研究,我們常常說「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但對具體情況卻莫衷一是,何的研究翻查了2006至07年四十家企業和二十七個政府委員會(包括行政會議和立法會)中1854個席位裏由1531人組成名單,分析當中的「勾結」情況。結果發現商界精英常有一人掌握多家企業的情況,政府諮詢機構亦有一人獲委多個職位的「公職王」,但「官商勾結」並不如我們印象般強烈。此外,以公職王為主的跨界別精英,大部分均與大陸關係良好,而且有着「老闆與侍從的關係」。
徐承恩對何榮宗的研究深感興趣,卻以為公園仔正是其人,來電郵問了我好些問題。我惟有在網誌上澄清,並將徐介紹給何。事隔三年,去年何榮宗告訴我,徐及後繼續在香港權貴之間的勾結這課題上做了更多研究,並完成了碩士論文。徐本身是執業醫生,差一點便打算效法孫中山,放棄醫人身體上的病,改為研究社會的弊端。
赤化香港無日無之
要將艱澀的學術研究改寫成大眾讀物並非易事,徐本來打算自資以英文原文出版成書,但朋友圈中讀過研究後,皆認為值得改寫成中文書,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到香港當前的政治困境。另外兩位作者的加入,對研究薈萃成現在深入淺出的《精英惡鬥》,貢獻甚大。何榮宗的研究只分析了近年「官商勾結」的狀況,《精英惡鬥》則選擇了中英談判開始後的1983年、回歸時的1997年和2008年三個時段作分析比較。三位作者並非如《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為熟知行情的局內人,但他們採用公開的資料,透過數據分析,卻同樣得出令人深思和憂慮的研究結論。
《精英惡鬥》的研究顯示,八十年代權貴之間有着團結的聯繫,而且聯繫延伸至能顧及低下階層的非牟利社福機構,殖民地政府也依賴着這種結構,彌補在社會福利上的不足,維持社會和諧穩定。踏入九七回歸,過往由英資財團代表的商界,逐漸由本地華資企業所取代,但他們之間並非如英國商人那樣團結一致,反而各懷私心,因而輕易被新的宗主國分而治之。及至最近的幾年,商界權貴的影響力已因為彼此分化而被進一步削弱,取而代之的「精英中的精英」,大多是擁有人大政協身份的親北京人士。他們既非跨國企業的行政總裁,亦非白手興家的本地富豪,反而往往是面目模糊、領導能力有限的中小企商人。若《精英惡鬥》的分析無誤,北京老早便開始了赤化香港的工作,而且已成功建立了第二支管治隊伍。
《精英惡鬥》並非消閒讀物,讀罷就如作者在最後感言所述,心中會有一口吐不出的烏氣,但正因如此,此書有出版的需要,值得關心香港未來的人細讀。